网上有关“什么是“BT文化 ””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BT文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BT字面、浅层意义解释;
1 、BT及变态的常识定义、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论坛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这些新新语言,新新文体,人们难免会被其影响 ,不约而同的便去了解这些用词,这个时候的BT,还是停留在浅层的意思 。
看看这些帖子的解释吧
《光明日报》:BT=流鼻涕、变态 、凶残。最早的BT竟然是鼻涕的简称!谁又了解?
《2003论坛火爆流行语》:BT=变态
PS:这帖子里竟然有现在很热门的874的解释:874=不去死 ,如果不是后来MOP流行874号的掌耳光的,这样解释的874,可能这个词最终会被淘汰。
《新新人类网络语言魔鬼词典》:BT=变态
……
可见BT这个词最为一种流行语言,也是经过一步一步发展、一步一步被人接受的 ,虽然字面上解释BT就是变态的意思,但是BT到底是什么,是不是传统意义的变态 ,为什么现在的网虫被人称为BT还能喜滋滋的,到底BT是不是一种文化呢?
请看以下分析:
BT的汉字解释是变态,变态:传统意义上是一种人格 。
“人格是一个浩瀚而神秘的系统 ,人的内心世界就像宇宙一样,人生最伟大的探险就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卡尔.荣格
变态又称变态人格又称病态人格,指某些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 ,是在不存在认知障碍和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某些心理反应的异常或行为活动的异常。
当然,我们所谓的BT自然不是上边这种病态的人格 ,在我的理解,BT的初级阶段,是“改变常态”的意思,这是一种超越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常规道德理论 、但是你又能理解的 ,也就是常常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
2、网络上BT的浅层解释
NB,又是一个北方人创造出来的网络词语 ,意思为牛B,就是对对方很佩服,十分崇拜的时候用的一个词语 ,但由于地域的因素,很多人开始的时候都不太了解,当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时候 ,许多优秀的文章,许多好的帖子,后边往往会有人跟上一句“NB ” ,这个现象持续时间不久,跟现在的“顶”“BT”是一条线下来的。
当网络上的各种文章以颠覆,改变传统的形象出现的时候,如果用传统的语言去赞美它 ,网虫们不免觉得落了俗套,于是,才有了以上这一系列的语言 ,不可否认,也是人类的惰性心理在做怪。灌水、盖楼 、拍砖……大多数人都不肯花费时间去思考一些东西,而是享受着网络的悠闲与自由 ,随心所欲的对话造就了BT这一用词的兴起 。
让我们一起看看,BT到底在网络中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进你我的心里的。
第二章、BT文化的介绍
一、网络BT来源;
1、第一层次:BT的根源——中国式幽默的定义及介绍;
BT的根源,是幽默 ,这是我为之坚持的一个观点。
幽默是人类的一种语言技巧,最初网络上所指的BT,并不是靠一些引人遐想 ,或者火爆的话题来让人感兴趣的,往往是依靠一些传统的幽默手段,达到BT的目的。上文说到:BT的初级阶段,是“改变常态 ”的意思 ,其实也就是一种幽默的表达形式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中国的幽默发展大致过程。
我们知道,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和史籍中,收集了大量寓言故事 、民间笑话。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现象的风趣讽喻 ,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质朴含蓄、言简意赅、不动声色的幽默传统 。中国式的幽默喜象征 、好讽喻、重教化的特色和针砭时弊、干预生活的传统,从一开始就充分显露出来了。
之后经魏晋中国最早的一部笑话专集《笑林》三卷;晋末大诗人陶渊明更继承了《诗经》开创的诗歌幽默,于温恬淡泊的诗词中寄托了宁静达观的幽默 ,达到一种优雅 、纯熟的境界。到元代时戏剧的幽默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元杂剧名家关汉卿、王实甫等等创作了《望江都》、《救风尘》 、《西厢记》、《看钱奴》等一批喜剧佳作,为中国幽默宝库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明清时期,中国幽默史在话本小说、讽刺和幽默短篇 、长篇小说、散文、诗词等方面大放异彩 ,出现了《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大量抱蕴幽默情趣的文学作品,富有民族特色的喜剧性曲艺品种如相声等渐具雏形,日益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幽默样式。
到了现代的鲁迅先生 ,在其的杂文 、小说、散文诗、诗歌 、故事等的创作中形成了“感而能谐,境而多讽”的独特幽默风格,写出了《阿Q正传》、《孔乙己》等名著和一大批深沉含蓄、感情浓烈 、讽喻辛辣的杂文,鲁迅先生还对幽默理论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 ,从实践和理论上为幽默在中国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范例 。
在这一时期,各种艺术形式都程度不一地受到幽默的渗透,还产生了一批以讽刺性幽默见长的新体裁 ,如杂文、相声、漫画 、独脚戏、滑稽戏等。
进入八十年代后,幽默艺术自信乐观的基调在文艺作品中进一步弘扬,出现了一大批以幽默手法展现改革时期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深刻变化主题的作品。
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探索文艺” ,无论就内容或手法而言,都注入了较前更为深刻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 。这一阶段的幽默超越了传统的界线,幽默手法出现了的复杂化、个性化、立体化倾向。八十年代后 ,中国的幽默理论研究突飞猛进,研究范围也大大超过以前,内容日见丰富 ,层次不断提高。幽默基本理论 、流派、规律和幽默发展史、艺术体裁 、中外幽默比较多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逐渐形成了喜剧美学这一独立学科。
这个时候,随着改革开放,一种外来的幽默形式——无厘头逐渐进入了中国的幽默艺术领域 ,对中国的幽默发展、对网络的BT文化起了非常大的影响 。
2、第二层次:BT的引路者——无厘头解释及介绍;
“无厘头”追究其根源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是美国式的幽默的一个形式,在美国 ,到处都能充斥着所谓的幽默,其实应该是幽默的一个形态:也就是黑色幽默——讽刺,既是以委婉的语言 ,用极锐利的口吻说出来,表达嘲弄与不屑,给人一种极强烈的冷嘲;它不像含蓄的幽默使我们会心一笑的笑 ,而是使我们笑完因反省而面红过耳。
但无厘头则是黑色幽默另一种表达方式,赤裸裸的将要表达的意思夸大,不管对方感受如何 ,以强烈的肢体或者文字传达自己的意思,甚至容易扭曲了本来的意思。
无厘头据非正式调查:最早只是一个地域性语词,流行于广东佛山一带,在中文的解释意谓一个人言行无目的无中心 、粗俗随意、莫名其妙 。之所以是在广东流行 ,其一估计是最先对外开放的几个港口之一,以及广东话的“无厘头 ”跟英文的“无厘头”发音非常相近。
步入个网络化时代,“无厘头”却成为时尚文化的象征 ,被广泛传播、评论和认同。这就不得不提我们的周星驰拉 。
想当年,他的作品被主流文化列为低俗 、无聊、浅薄的三流“搞笑 ”行列,究其原因 ,无非是传统幽默无法接受“无厘头”这种文化而已,周星驰一段话非常有哲理:
“就是因为你自以为出入上流社会,受的是所谓的高等教育 ,接触的都是上流人士,人人都告诉你大便是肮脏的,所以你认为大便就是肮脏的 ,就像人人告诉你鬼是可怕的,就算你没见过鬼,你也会怕它”周星驰作品,回魂夜
如今星爷及其作品已登堂入室、人气骤升——大街小巷都传诵着《大话西游》的经典对白;与之相关网站不下百个;连官方评论家也不得不严肃地关注“无厘头 ”文化现象。
一类无厘头迷就是纯粹的年轻 ,少年不识愁滋味,喜欢各种流行时尚,《挪威的森林》酷得令人百读不厌 ,至于痞子蔡的《第一次接触》和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更是字字珠玑,如数家珍。他们快乐 、疯狂、好奇、无知无畏、真诚 、无使命感,喜欢标新立异却又常常盲从 。
然而相对于“文化” ,他们似乎更关心“无厘头”本身,更留恋于无厘头表层的市井感和幽默感,而无意于深刨它的内质 ,因此他们对周星驰的解读也多停留在浅层次的搞笑上。他们对无厘头文化的迷恋也是盲目不自觉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心态的成熟,他们最终会抛弃这种迷恋 。无厘头文化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成长岁月中懵懂的一页,一如理想主义对于上代人 ,而漂泊流浪文化对于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
真正将无厘头升华为一种文化,并对其进行深刻剖析解读的则是另一类无厘头迷。对他们很难作出具体的界定,年龄不一、职业不一、收入不一,惟一的共同点就是拥有年轻的心态。他们推崇创新 、冒险、浪漫、多元化 ,喜欢自由自在 、天马行空,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没有年龄感……与前一类年少无知的无厘头迷不同 ,他们成熟、理性、睿智,真正理解无厘头文化的精华,并赋予其最具冲击力的内容 。
这是一个无厘头颠覆传统的时代 ,这是一个BT文化滋生的时代,无厘头式的特点是平民化 、虚拟化、反权威、英雄不问出处甚至是反英雄的,是对传统的文化道德 、价值观念、生存方式都受到最强烈的冲击。而“无厘头文化 ”的精髓就在于颠覆 ,它以后现代主义的方式解构一切传统和权威,比如爱情、道德、英雄 、崇高……
BT文化的发展,在这个阶段 ,是吸收了大量无厘头的风格,无厘头可以说是引导了BT的一个方向,是BT文化的引路者,论坛上所以人看到无厘头的东西基本都会不自觉的产生一个念头 ,BT矮
BT文化的基础是幽默,是它的道路则是无厘头文化引导的。
3、第三层次:BT的同门——脑筋急转弯解释及介绍;
这个只是顺带提一下,一直流行的脑筋急转弯 ,其实也是一种BT的体现,因其标榜的是活跃儿童思维怎么看都觉得跟以前的学习机一样,标榜着能提高幼儿电脑使用水平 ,其实就一游戏机,从开始就备受家长和儿童的欢迎 。可当抵触到传统的东西的时候,脑筋急转弯内容就从有益身心变成庸俗 ,难登大雅之堂了,这些读物的就会成为危害天真质朴的少年儿童,歪门邪道、不三不四的变质刊物。
总结一句:颠覆传统代价是巨大的 ,即时能在传统下生存,也要苟且偷身,忍受天下人的唾骂。
4 、第四层次:BT自我的阐述;
一篇帖子能否让两个简单的单词驰名网络界?答案是可以!
您是否留意过“BT跳跃式创造性思维方式,并非变态”这篇帖子呢?自此,BT这一名词终于堂而皇之的戴上了思维方式 ,以文化的外衣在各位网虫的指尖,笔下出现了 。
(1)层次差别性;
经过了幽默,无厘头 ,等喜剧形式的BT文化,以它自己独有的个性,同时又以它吸取这些艺术形式的共性 ,充分的展示了它的层次性,如同洋葱一样,有多层的结构体系 ,如果你说BT只有一种方式,估计你会被人反驳死。
在各个文化阶层凸现的BT,带着各个阶层的强烈色彩 ,BT文化在开放性的网络间随意变换,每个人都有每个人BT的风格,当BT成为每个人所谓的个性的时候,BT的高低 ,大小层次便日益明显,因成长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 ,同样对BT的了解也就不同了,单纯的将BT当作变态,供自己发泄的有之;当BT是一个文学形式 ,不断创造作品的有之;当BT如洪水猛兽,比之唯恐不及的有之;
倘若人人都一叶遮目,BT文化也不可能发展了。
各个阶层的BT ,发生碰撞,产生交流,BT凭借最基础的层次性,造就了它必将成为一种文化 。
(2)跳跃创造性;
上文已经提到 ,“BT——跳跃式创造性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手段,不拘泥于传统的传作形式 ,以其跳跃式的思想,带动跳跃式的文笔,成就了多少带有强烈色彩的作品、语言;
BT达到这个阶段 ,以创造性为目的,不断的攀登更高,更匪夷所思的境界 ,成为了最接近传统文化的一种现实主义文化形态。
(3)无定向性;
恰恰是如此,BT又以其超越传统,以其无法预知的特点 ,将无定向性的特点淋漓尽致的发挥了出来,你永远不会知道做为一个BT的下一句话是什么,你永远不知道一个BT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思维是开放的 ,凭借着自身大量的知识、积累的文章,编出了大量难以置信的词藻,说出了多少超越常规的话语。
BT文化因为有了无定向性的特点 ,才造就了多少经典的作品,才成就了多少超越普通人思考的人才 。
关于“什么是“BT文化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慕凝]投稿,不代表明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cchmdt.com/zshi/202508-1088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慕凝”!
希望本篇文章《什么是“BT文化”》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明德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什么是“BT文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什么是“BT文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BT字面、浅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