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晚景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景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
描写晚景的诗句大全
老迈昏昏无所爱,觥筹牌赌每招咍;
且寻蒲叟聊斋趣 ,莫弃陶师抟泥才;
作律填词常发怵,推平论仄久生呆;
夜听风雨人难寐,脑耳鸣嚣万雀来。
(二)
一纸书成待雁过 ,祝君遐寿敢蹉跎?
兴来不使金杯浅,老去还将铁砚磨 。
苜蓿春盘贫亦乐,桑榆晚景笑宜多。
共期桂子飘香日 ,醉赏康衢击壤歌。
(三)
独倚秋窗渐觉凄,西风瑟瑟鸟声稀 。
萧萧落木飘山下,冉冉流光向暮移。
羁客怀思情万种 ,严霜色染发千丝。
盼归梓里寻童梦,垂钓溪边度晚期 。
(四)
几许烦忧付闲酒,百无聊赖向高台。
青山雨后更新绿,碧水澜前泛旧白。
落日一颗将欲闭 ,霞光万丈破云开 。
微风缕缕吹愁去,新月弯弯含笑来。
(五)
称觞祝嘏韵声稠,喜颂红莲水国秋。
况是诗人诗有味 ,自宜乐土乐无忧 。
思经西塞随鸥鹭,留取南山放马牛。
谁说古稀身已老,吟情恰似大江流。
(六)
朗月泼银众景瑰 ,清风爽净万萤飞。
地龙呓呓吟心静,络伟纱纱咏苇蕤 。
少女天河寻董永,俊男夜境觅星魁。
场头小妹开金嗓 ,共唱心声向日葵。
(七)
悠然采菊绕东篱,陶令当年自乐之 。
世网琐烦人倦意,田园浪漫我常思。
长空湛碧云千态 ,大野丰华物万姿。
等到清闲居故里,青山绿水任题诗 。
(八)
落日烧山枫愈红,夕阳一去宇更空。
天星闪闪江河里,赤叶飞飞晚照中。
雁阵一排行若去 ,几只山雀落青松 。
炊烟缠岭云缠树,人在西坡月在东。
(九)
天穹浩瀚众星滢,大地苍茫万物宁。
远吠低沉和鸟叫 ,长箫典雅伴蛙鸣 。
牛郎号子村居绕,孺子迷藏草垛疯。
老者凉床聊古韵,青年树下立情盟。
(十)
人生转眼到暮年 ,难得糊涂度悠闲。
古稀将至朝朝过,盛世新事处处鲜 。
现实生活何对错?两袋思想不一般。
夕阳虽美黄昏至,闲事少管心放宽。
林深时见鹿全诗完整版是什么?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 ,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 ,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 ,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 ,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 ,和我同饮共醉吧!
赏析一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 ”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 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 ,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 ,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 人物的卓荦气概 ,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 ,笔大如 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 ,下笔 极有分寸 。“周郎赤壁 ”,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 句 ,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 ,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 、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 ,总束上文,带起下片 。“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
脱口而出的赞美 ,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
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 ,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 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 ,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 ”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 。作者在历史 事实的基础上 ,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 、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 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 ,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 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 ,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 ,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 ,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 、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 ”的严重后果 。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 ,“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 ,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 ,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 ,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 ,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 、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 ” ,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 ,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 ,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 ,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 、哲理于一体 ,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
赏析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 ,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 ,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 ,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 ,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 ,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 ,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 插云霄 ,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 ,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寻寻觅觅①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② 。
乍暖还寒③时候,最难将息④。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⑤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⑥ ,如今有谁堪⑦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
这次第⑨,怎一个愁字了得?
① 、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 、忽暖忽寒 。指秋天的天气。
④、休养,调理。
⑤、对付 ,抵挡 。
⑥ 、极。表示程度极高。
⑦、可。
⑧、怎么,怎样 。
⑨ 、情形,光景。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 ,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 ,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 、所感 ,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 ,”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 ,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 ,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 、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 ,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 ,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 ,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 ” ,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 ,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 ,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 ,可知她在金兵入侵 、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 ,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 ”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 ,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 。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 ,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 ,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 ,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 ,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 ,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 ,一个“淡 ”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 ,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 ,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 ,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 ,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 ,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 ,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 ,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 ,花都憔悴了 。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 、一瓣瓣的枯萎凋落 ,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 ,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 。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 ,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 ,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 ”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 ,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 ,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 ,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 ,它敲击着 、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 ,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 、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 ,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 ,仅用一个“愁 ”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 ,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 ,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 ,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 、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 ,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 ,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 ,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 ,满纸呜咽 ”。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 ,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 、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 ,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 。堪称千古绝唱!
林深时见鹿全诗完整版如下: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作品简介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
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 ,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作品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作品注释
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 ,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不遇:没有遇到 。
⑵吠:狗叫。
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⑷树深:树丛深处 。
⑸青霭:青色的云气。
⑹倚:靠。
作品译文
流水淙淙,隐约可辨犬吠之声;桃花灼灼,带露更显艳丽之色 。
树林幽深 ,鹿儿时隐时现。正午时分,溪边不闻钟声。
野竹分开云雾穿入青天,飞泉挂在碧绿山峰 。
道士身经何处?无人能够知晓。只能独自身靠古松 ,默默派遣无端愁绪。
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 ,这首诗盖是时所作 。
作品赏析
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 ,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 ,情致婉转 。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 ,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 ,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 ,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 ”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 ,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 ,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 ,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 ,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 ”,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 ,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不闻钟 ”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 。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 ,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 ”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 ”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 ,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 。所以 ,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 ”的惆怅 ,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 、探索 ,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 ,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 ,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 、雄浑,字里行间 ,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名家点评
《唐诗归》:钟云:全首幽适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联仙境。三、四极幽野之致。通为秀骨玉映 ,丰神绝胜 。
《唐诗评选》:全不添入情事,下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唐律消夏录》:从水次有人家起 ,渐渐走到深林绝壑之间,而道士竟不知在何处也。仙乎仙乎!此等诗随手写出,看他层次之妙 。
《增订唐诗摘钞》:写幽意固其所长 ,更喜其无丹鼎气,不用其所短。
《诗筏》: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 ”、却句句是“不遇” ,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写来,便觉无烟火气,此皆不必以切题为妙者。
《古唐诗合解》:前解访道士不遇 ,后解则对景而怅然,倚树望竹泉而已 。
《唐诗成法》:不起不承,顺笔直写六句 ,以不遇结。唐人每有此格。“水声 ”、“溪午”、“飞泉”、“桃花” 、“树 ”、“钟”、“竹” 、“松 ”等字,重出叠见,不觉其累者 ,逸气横空故也,然终不可为法 。
《唐宋诗醇》:自然深秀,似王维集中高作 ,视孟浩然《寻梅道士》诗,华实俱胜。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唐仲言曰:今人作诗多忌重叠。右丞《早朝》,妙绝古今 ,犹未免五用衣冠之议。如此诗,水声、飞泉、树 、松、桃、竹,语皆犯重 。吁!古人于言外求佳,今人于句中求隙 ,失之远矣。
《网师园唐诗笺》:入画,画且莫到(首二句下)。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生妍婉隽,殊似右丞 。惟首句出韵耳。
《唐宋诗举要》:吴曰:此四句写深山幽丽之景 ,设色其鲜采(“犬吠”四句下)。
《李太白诗醇》:翼云云:用桃源事起,以“不遇”意承,以山中所见为转句 。合句仍写不遇。又云:“两三松 ” ,见倚不一处,不一时。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 ,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 ”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关于“晚景的诗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傲冬]投稿,不代表明德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cchmdt.com/cshi/202508-1062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明德号的签约作者“傲冬”!
希望本篇文章《晚景的诗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明德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晚景的诗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晚景的诗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描写晚景的诗句大全老迈昏...